大事記



鹿林巡天計畫(LUSS)半年發現超過101顆小行星

由國立中央大學天文所鹿林天文台與大陸現年 18 歲的天文愛好者葉泉志所共同合作的鹿林巡天計畫(Lulin Sky Survey,簡稱 LUSS),透過台灣鹿林天文台 40 公分的小型望遠鏡進行半自動巡天觀測。短短半年來,經國際天文總會小行星中心(IAU Minor Planet Center)的確認,已發現超過 101 顆小行星,成為亞洲發現小行星最活躍的地方。

台灣的小行星發現肇始於中央大學。2002 年 11 月 25 日中央大學兩位研究生張智威、陳秋雯使用鹿林一米望遠鏡觀測 4708 號小行星時,意外發現「鹿林一號小行星」(Lulin1),暫定編號為 2002 WT18,成為台灣發現第一顆小行星。三年後,當時的中央大學天文所博士後研究員木下大輔與博士生黃癸雲在觀測伽瑪射線爆發源 GRB 20050408 餘暉時,意外發現第二顆,為紀念中大創校九十週年,暫名為「中央大學 90(NCU90)」。

中央大學副校長、天文所教授葉永烜表示,中央大學真正有計畫性觀測小行星,開始於今年三月「鹿林巡天計畫」。短短半年來,已發現超過一百顆新天體(其中 3 個為 73P 彗星碎片,餘為小行星)。以每個月平均發現超過 15 顆小行星的速度,對於小型望遠鏡的觀測而言,可以說是成效卓著。

葉永烜說,中大天文所目前正積極與美國夏威夷大學洽談合作「泛星 Pan-STARRS」計畫,目的就是在大量搜尋及發現在太空中運行的小行星或彗星。鹿林巡天計畫這項自發性的研究成果,證明了中大發現小行星的實力,為中美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鹿林巡天計畫的兩岸合作模式,係透過大陸葉泉志策劃,選定觀測天區,再由台灣鹿林天文台林宏欽、林啟生、楊庭彰等人輪流進行遠端遙控,以半自動化排程方式觀測,半年來逐步改善,觀測及發現效率愈來愈高。

中央大學鹿林天文站站長林宏欽表示,葉泉志雖然只是個高中生,但已研究小行星搜索多年,他從 NEAT、BATC、DSS 等資料庫中已發現多顆小行星,嫻熟小行星的巡天之道。中大在向晴天鐘網站(http://7timer.y234.cn/)申請鹿林天文台晴夜率預測時,意外得到葉泉志的友善回應,雙方就此展開了合作計畫。

林宏欽說,鹿林巡天計畫與國外其他大型巡天計畫(LINEAR、NEAT…)相比,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然而重要的是,「在這個世界的舞台上,我們沒有缺席!」有些小行星是屬於近地天體(NEOs),其中少數軌道與地球相交,當地球與這些近地天體交會時,對於地球是具有威脅性的。因此小行星巡天可以讓我們暸解這些地球附近移動天體的分佈狀況,幫助人類及早因應可能發生的災難。

附圖 1:LUSS 計畫發現的第一個小行星,暫定編號為 2006 EM67

附圖 2:LUSS 計畫發現的第一百個新天體,暫定編號為 2006 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