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成立於1992年,為台灣最早天文研究與教學單位,提供學子接觸宇宙科學的管道,使其瞭解宇宙天體能量的本質、運行規律,以及演化的過程,藉以建立科學的宇宙觀。並藉由觀察宇宙的過程,了解自然並關懷自然。本所發展策略除了理論研究外,以光學與紅外天文為主,利用鹿林天文台及國外大型望遠鏡進行課題研究,並參與多項國際合作研究計畫,讓卓越研究與教育並重為本所最大特色。在教育部與科技部(前「國科會」)支持下,以中央大學天文所為首的數個大學單位,共同合作將鹿林天文台協力開發成可供台灣天文學術機構合用的天文研究設施與觀測中心。

中央大學在苗栗復校時期(1958-1965)就設有天文台,1977年中央大學物理系成立「物理與天文研究所」。1981年在旅美華人天文學家呂克華的協助下,於科學一館頂樓設置了「中大天文台」,使用美國博精儀器公司(Perkin-Elmer)製造的24吋(60公分)蓋賽格林(Cassegrain)反射式望遠鏡,該望遠鏡在啟用後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是台灣最大的望遠鏡,肩負教育及研究的使命。中大天文台為臺灣第一座具有天文研究用大型望遠鏡的天文台,以現代觀測工具及技術研究天文現象。2013年在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的支持下中大天文台進行全面整修,現作為開放參觀及教學用途。

由於中壢市區急遽發展,中大校內建築大幅增加,光害污染日趨嚴重,中大天文台已不適合從事天文觀測研究,必須另覓理想的觀測地點。1990年在國科會支持下,蔡文祥教授開始進行臺灣天文台選址計畫,於鹿林前山設置一個臨時觀測站進行選址研究及天文教學。歷經3年的視寧度(seeing)、氣候、夜天光背景等條件調查後,確定玉山國家公園的鹿林前山為優良的天文台址。1997年獲得太空計畫室(前「國家太空中心」)補助,興建鹿林第一座天文台「SLT」,1999年完工,安裝自行設計製造的76公分超輕型望遠鏡(SLT76),2000年開始進行觀測,是鹿林天文台初期最重要的觀測設備。在建造、調試與觀測過程中,培養了許多使用與維護望遠鏡的人才,對日後鹿林天文台的運作提供了重要基礎。在教育部追求學術卓越發展計畫的挹注下, 2002年建置臺灣首座口徑突破1公尺的鹿林一米望遠鏡(LOT),同年冬季開始觀測。

鹿林天文台座落於臺灣中部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地區的鹿林前山,海拔2,862公尺,是臺灣最重要的光學天文基地。此台址較不受冬季東北季風、夏季西南氣流和颱風的影響,且海拔高,大氣稀薄,消光較小,大氣寧靜度較好。多年的觀測結果表明,該站的視寧度平均值約為1.39角秒,天光背景值為:U = 21.78 ± 0.30, B = 22.01 ± 0.08, V = 21.28 ± 0.06, R = 20.91 ± 0.05,I = 19.40±0.06 mag arcsec−2,年平均可觀測1450小時,約180夜(以每晚8小時計),較好的觀測季節是每年的秋季與冬季。

23°28'10.0"N 120°52'21.5"E (23.469447, 120.872624)